电脑爱好者,提供IT资讯信息及各类编程知识文章介绍,欢迎大家来本站学习电脑知识。 最近更新 | 联系我们 RSS订阅本站最新文章
电脑爱好者
站内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IT业界新闻>>全球财经观察:中国互联网寻找下一个金矿:

全球财经观察:中国互联网寻找下一个金矿

来源:远方网络 | 2005-3-20 16:09:49 | (有1969人读过)

从1969年到2005年,互联网沉淀了几代人的汗水与理想。投入商业使用才不足10年,网络改变了我们获取信息、管理公司甚至安排生活的方式。

  在一个被窄带网络改变后的世界里,更深入的改变正在到来。但谁能在宽带网络里,制造出让人咋舌的奇迹呢?

 搜索的空间有多大?博客掘金是否正当时?专业门户网站的市场空间在哪里?

  电子商务是不是已经到了一个十字路口?

  透过茫茫互联网中的几类公司的现状,我们希望探究互联网经济这一时期的主要商业模式

  第一篇:

  在一个技术不断催生产业升级的年代里,哪个企业能脱颖而出,关键是看谁能迅速掌控资源并将技术应用转化为市场价值

  宽带网络:谁的盛宴

  
互联网的发展很喧嚣,但也令人兴奋。陈天桥与盛大在窄带时代创造的后发成功,让市场振奋,因为这决不会是最后一个奇迹的制造者。

  在一个被窄带网络改变后的世界里,更深入的改变正在到来。但谁能在宽带网络里,制造出让人咋舌的奇迹般的成功呢?是在窄带时已经打下基础建立了江山的企业,在宽带平台上突破瓶颈,加速获得成功?还是在宽带上涌现出新的企业,再次创建出新的商业模式?

  在经过数年的高速发展之后,宽带网络的多项新技术将于今年在中国投入商用,其中包括ADSL2、ADSL2+、FTTH、WLAN、无线城市间网络以及WiMAX。更重要的是,以IPv6为基础的下一代网络已在中国建成,提供移动宽带的3G也在喧闹中涌动。宽带平台触手可及,一切让人充满了遐想。

  网络的下一轮发展,势必产生新的融合。其中,最重要的融合来自终端。电视、电脑将相互融合,家庭网络中心的形成,不仅是设备与软件生产商以及网络运营商的利润盛宴,更重要的是,在带宽障碍被突破后,这里将创建出新的商业消费方式,内容与服务将以最便捷的方式被消费。而这种新的消费,在电视与电脑的功能被融合到手机终端上后,视频、音频、语音与电子图书等文字都将在瞬间被消费者购买与消费,基于此平台上的新的服务也将抓住人们的钱包,以人们现在还无法想象的方式出现。

  但这些服务会掌握在谁的手里呢?传统的垄断模式会被改变吗?在网络刚出现的时候,保守地掌握资源的大企业,付出了迟钝与不屑的代价,错失机会,让雅虎、Google、新浪、网易等年轻的创业者们用人们还缓不过神的速度创造了新的商业神话与历史新篇章,甚至让陈天桥与盛大在网络游戏上看似不经意地制造出了紧随其后的成功,傲视群雄,成为新贵。当世界无法拒绝随时在线后,人人都明白机会所在的大方向后的下一轮宽带网络上,这样白手起家的机会还多吗?

  网络电视(IPTV)在眼前市场上能让企业抢先整合资源寻获市场价值的网络应用,在经历了2004年下半年的异军突起之后,势必在今年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网络游戏已经不能给市场提供更多的想像力,并支撑其未来的奇迹和江湖地位时,盛大正试图通过切入网络电视来整合更多的业务资源,来延续它的奇迹。它希望借助收购新浪与联合微软,建立一个更大的平台,图谋在宽带年代里更大的发展。但它能获得牌照吗?目前,中国电信、中国网通两大固网运营商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IPTV的测试和业务试商用。中国首批IPTV牌照也将最晚于3月底正式发放。据悉,中央电视台下属的中视网络发展有限公司和上海文广集团下属的东方网络电视有限公司,将最有可能首批拿到IPTV牌照。现实是,没有迹象显示盛大有可能在年内获得单独的IPTV牌照。

  受压抑者在新的牌局中看到了希望。3月11日,受制于传统电视播出平台的内容提供商们突然转向,他们看到了自己摆脱遏止迅速壮大的机会。以光线传媒、唐龙国际、派格太合这三大电视节目提供商为首的民营公司首先透露出风声:向网络电视、手机数字电视等新的网络传播平台进军。他们认为翻身的机会就在这里。如果宽带技术能够在年内得到迅速发展,而且其内容提供业务的准入门槛与窄带业务一样开放,那么网络电视势必成为民间节目制作商的一场盛宴。但在网络让市场看不到的时候,门槛是没人把守的,但如今在充满“钱景”的机会面前,门槛会降低吗?

  窄带网络时代成功的企业,至少给了我们一个启示,他们业务成功的背后其实是他们极大地满足了人们的需求。而简单地说,人生活的一切就是追求各种需求的被满足。网络在它的领地内,给人门提供了一个个新的需求也一个个地给予满足。特别是那些在现实世界无法满足的需求。其实,在一个技术不断催生产业升级的年代里,在下一轮发展中,谁能在明白网络核心价值的情况下,迅速掌控资源并将技术应用转化为市场价值,谁就必将能脱颖而出。

  现实世界中利润滚滚且看来永远铲除不掉的赌博业和**业,承载着人的本性侵入网络形成产业后,也一直在赚钱,网络产业的冬天都不曾笼罩它们。这是一个启示还是一个讽刺?但阳光下的网络企业家则必须选择现实世界规则允许的或者是界定模糊的切入点。不触犯现实法则但又最能抓住人性弱点的游戏,被企业家点到线上转化为市场价值。

  在中国基本上算最早认识到在线游戏价值却被股东用脚投票遭到挫败的谢文曾来得直接:在网络上“只要抓住人的本性,就一定赚钱。” 联系记者pipilu99@gfo.cn

  链接:

  piper jaffray关于中国互联网的研究

  中国互联网市场七大特点:

  人口统计:互联网主导者为年轻人

  企业家:创业活动频繁,资本投资活跃

  商业模式:几乎所有的互联网公司都在赢利;但并不是所有商业模式都可以持续发展

  需求:虽然像所有早期投资一样有起伏波动,但消费者和广告商都在花更多的钱

  宏观政策推动:政府鼓励消费、计划生育、居民消费支出额增加以及有限的消费渠道都是在线娱乐利润走向看好的积极推动因素

  市场占有量:除了新浪和盛大之外,没有一个主要的互联网公司可以保证其不会受到挑战。一流的互联网公司逐渐稳定其地位,次级的公司竞争力逐渐衰弱,这使得顶级公司的市场地位极有可能成功地保持下去

  利润率:中国互联网投入成本低,利润率极高;未来的几年,营销以及其他费用很有可能上升

  值得关注的新领域:

  社区和社交站点:如朋友挂牌(friend finder)、博客(Blog)、信息布告栏(message boards)等,是年轻的互联网用户青睐的服务。

  聊天服务:除了现在红火的IM、腾讯、MSN外,其他如交互式网络电视(IPTV)及网络电话(VoIP)正待登入。

  其它在线服务:如数码产品递送的增加,都依赖交易支付系统的完善。

  付费服务:这在中国将是个潜在的赢家;至少20个公司正在试图用各种办法攻破这一问题;哪种支付方式将会占领市场还不确定,但有几家已经非常值得期待。

  结论:

  1、2005年互联网中的几大部分将会通过各种方式得到巩固,期待重大并购案。

  2、互联网行业未来增长将更加合理,可能出现不相上下的局面。

  竞争很可能会降低利润,但在可预计范围内。

  确定市场赢家是谁还为时过早。

  接下来的两年内会有更多的互联网公司上市。

  仍建议“一揽子”投资方式,近期内更多的重点将会放在在线游戏部分。

  关于Piper Jaffray 公司:

  Piper Jaffray & Co.是一个以客户为导向的证券公司。在金融领域内,长期致力于给客户提供金融建议,投资产品介绍以及交易执行服务,客户包括中型公司、政府、非赢利机构以及个人投资商。

  Piper Jaffray于今年3月初在北京召开了第二届中国互联网技术会议,主题是中国互联网2005年及以后的机会与挑战。据Piper Jaffray资深中国互联网分析师Safa Rashtchy称,随着互联网市场的竞争与投资的加强,2005年将是市场分配以及利润率重新平衡的关键一年。他相信,在互联网市场中的投资看好的部分,如在线游戏、搜索服务、网上购物等,中国市场将占有大部分投资机会以及长期市场增长份额。

  该公司每周都会出一期名为The Silk Road的行业报告,告知公众最新的关于互联网的重要股票涨跌情况,并对其背后原因进行分析,为投资者提供投资建议并进行价值分析。 王诚 整理

  第二篇:

  互联网的下一个热潮将用三个单词代表,那就是“S、F、O ——search搜索、find发现、obtain获得”

  下一个关键词:“搜索力经济”

  文|舒眉

  上海大昌贸易行是宾利汽车在华东地区的总代理。2003年,他们在报纸、电视等媒体做了许多宣传,结果一辆车也没卖出。2004年3月,他们参与了网络竞价广告,花费了500元,两个星期后一笔订单从远方飞来,金额高达2400万。

  “他们创造了全新的商业世界。” 此次销售经历让代理商对互联网搜索技术中的竞价排名刮目相看。他们由此加大了网络推广投资,把百度上的相关关键字都买了下来。

  第三座金矿

  “这不是个故事,这样的事情每天都会发生,中文搜索引擎市场正被中国1000多万中小企业客户所看好。”百度在线网络技术公司的首席运营官朱洪波表示。百度是目前中国最具影响力的网络搜索服务提供商。

  有“互联网女皇”之称的Mary Meeker曾在一份报告中指出:搜索引擎是互联网经济中继浏览器和电子商务之后的第三次浪潮。Mary Meeker是著名投资银行摩根斯丹利的首席互联网分析师,曾在2002年为Netscape、AOL、Amazon.com及eBay等互联网公司上市鼓吹呐喊。

  浏览器造就了Netscape,电子商务造就了eBay和Amazon,Mary Meeker认为现在搜索类的公司值得特别关注。互联网的下一个热潮将用三个单词代表,那就是“S、F、O ——search搜索、find发现、obtain获得”,她非常准确地预言了2003年全球搜索引擎的“搜钱新浪潮”。搜索引擎已成为最具影响力的虚拟经济形态。

  继“注意力经济”、“眼球经济”之后,“搜索力经济”正在浮现。而“竞价排名”就是网络搜索业的盈利模式,简单地说是搜索关键词竞价拍卖的另一种称谓。 比如当网民搜索“玫瑰花”时,产生的大量搜索结果可能会铺天盖地,位居结果前列的最能吸引网民注意,也最能带来潜在购买力;而企业可以通过竞价的方式使自己的网页或者产品位居搜索结果的前列,从而成为最引人关注的对象。这种模式为网络搜索业带来了滚滚财源。

  至今,百度市场总监毕胜谈起“宾利”案例时依然有些得意:“竞价排名是去年以来许多网站采取的一种全新盈利模式,企业投放广告后,完全依据客户流量多少付费。与游戏式、图片式、背景品牌式等网络广告相比,竞价广告费用极低。如按钮广告每月收费一般在1500元乣8000元之间,而竞价广告每次点击基本价才3毛,不点击不付费。客户在排名上如果想超越前一位,只需多付1分钱,网络系统就会自动将你提前。

  竞价广告诞生以来,客户非常火爆。竞价排名业务已经占到百度总收入的80%,每天大约有300家左右的企业主动投怀送抱,目前已拥有客户6万之众。然而费用如此之低,网站又怎么能从中赚大钱呢?

  “秘密就在于规模效益。”商务北京网站的石伟揭开了谜底:“网站除了收每次点击费3毛外,还要收企业之间的竞价费。企业为了排个好名次,就要竞价。每个位次1分,前进10位就是1毛钱。”他还举例说,今年4月中旬,南京一化妆品经销商参与竞价,一直从0.31元竞到98元才被排在第3位。这样算来,网站收的每次点击费就不止3毛了,加之点击量和产品种类量巨大,收入就相当可观了。

  竞价广告突破了以往被动的模式,把流量变成收入,前景非常看好。中国各类中小企业有2000多万家,如果每家企业拿出500元做竞价广告的话,整个市场将蕴含着至少100亿元的利润空间。

  毫不夸张地说,竞价广告是继短信、网络游戏之后,互联网上露出的第3座金矿。

  分割市场

  2004年8月,搜索巨人Google上市的消息让整个互联网世界都为之热血沸腾,而让投资者更感兴趣的是付费搜索市场规模不断激增。

  有数据分析,该市场预计由2004年的20亿美元急剧膨胀到2005年的48亿美元。统计数据显示,在8000万中国互联网用户中,87.6%的网民主要通过搜索引擎得知新网站。65%70%的网民在点击搜索结果的时候会选择前10条,客户利用搜索引擎的目的性很强,点击后就有可能发生购买行为。

  2004 年,中国搜索引擎市场规模达到12.5 亿元人民币,年增长率为81%。 艾瑞市场咨询(iResearch)预测到2007 年,中国市场规模将达到56.2亿元人民币,未来3 年的年增长率平均保持在55%以上。

  当搜索重新成为互联网热点时,专业搜索引擎服务提供商试图垄断市场,这加剧了搜索市场的竞争,也从另一个角度带动了门户网站对搜索市场的关注。互联网上搜索的概念最早来自于门户网站,资深网民对互联网的认识起初几乎全部来自于当年雅虎提供的分类搜索服务。在互联网发展的初期,与门户网站的内容相比,分类搜索的价值和影响要小很多。

  搜索市场所孕育的巨大潜力正在不断释放出来,而伴随着搜索市场不断成熟起来的专业搜索引擎服务提供商们,也在试图抬高自己的身份定位,纷纷表露欲发展成为门户网站的决心。

  网易采用了Google的搜索引擎技术;以搜索起家的搜狐,发布专业搜索网站“搜狗”;百度紧跟对手Google的脚步,推出新闻搜索,并以其出色的MP3搜索聚集人气;中国搜索更是依靠慧聪网的行业信息优势,将搜索专业化。国外企业也不“袖手旁观”——国际搜索业巨头Google摩拳擦掌一直急于进入中文搜索市场;雅虎打造的“一搜”,又打出购物搜索牌,声称一定要战胜Google。

  “分割市场,雄霸一方”是中国搜索市场各玩家打擂的战绩。《2004中国搜索引擎研究报告》显示,2004年中国搜索引擎市场中,百度、雅虎、Google分别以36.29%、22.72%、21.22%的用户占有率占据着国内搜索引擎市场的前三位,形成了国内搜索市场的第一阵营;新浪、搜狐、网易、Tom、中搜等国内厂商紧随其后,形成第二阵营。虽然第二阵营中各厂商的单项表现总体偏低,但他们在单项指标上的竞争却非常激烈,尤其是新浪、搜狐、网易在门户搜索流量的份额非常接近。

  不可思议的力量

  根据美国著名调查机构Alexa统计,百度在独立搜索引擎市场名列全球第二,在中文搜索引擎市场名列第一。就技术而言,Google和百度一直分别在英文和中文领域代表着最强技术含量。

  迫于互联网业务在各地区的文化和运作差异,外国巨头很难充分本土化,比如雅虎中文在国内的影响力到目前为止还是不及新浪、搜狐和网易。

  “和Google相比,百度的优势在于母语的支持。” 百度市场总监毕胜如此总结成功的秘诀,“在细微之处,我们能够更加符合中国人的需求,百度比Google更先有个性化定制;百度先于Google能够输入拼音找到汉字。在中文用户的需求方面,我们能够做到更加敏锐。”

  去年7月,百度公司搬入了位于“中国硅谷”——中关村的新办公大楼。9月,百度新近任命的首席财务官王湛生,和首席运营官朱洪波高调亮相。10月,百度创始人兼CEO李彦宏亲自出马,为百度销售进行全国路演。

  种种迹象表明,2005年百度上市正在进入倒计时,而上市的地点则很可能在纳斯达克。实际上,百度的红火和热闹局面正与中国搜索引擎行业的热度成正比。

  联系记者shumei@gfo.cn

  第三篇:

  博客“圈地运动”已经硝烟弥漫,可以预见,更激烈的战斗即将打响

  博客:互联网的又一金矿?

  文|邵娟

  一年多前采访胡之光时,他还很悠闲。即便是由著名的“木子美”事件导致Blogcn流量激增而连续当机,这位中国博客网(blogcn.com)的当家人还是可以有余暇和你聊聊博客和别的,甚至邀请你到他的小屋,品尝一顿他亲自主厨的家常饭。

  不过现在,一切都不同了。

  “我每天只睡5小时!” 胡之光说他很忙,刚刚会见过几位外国朋友,下午又要和政府官员碰面。

  事实上,2004年以来,他想不忙都难。博客现象已经演变为一场全球性的大众表达方式,而其在中国的发展速度,也远远超出所有人的预想。

  圈地

  博客(Weblog)是继Email、BBS、Instant Messenger之后,出现的第4种网络交流方式。它正在重新定义互联网,代表了互联网P2P的本质精神,将带来全新体验的个人传播、深度沟通和全息商务。

  “博客的关键在于,它使得你的通讯更加便利。”2004年年中,在微软总部举行的年度CEO峰会上,比尔盖茨首次对博客表现出兴趣,并且特别提及“博客正脱离电子邮件和网站的缺点”,有望成为未来新的商务交流工具。

  半年后,微软就借发行MSN 7.0试用版之际,悄悄加入博客队伍,在自己的MSN网站上推出了博客托管服务MSNSpaces。尽管微软并不承认这是博客,但是从页面风格和功能设置来看,MSNSpaces俨然简化版博客,而且为了迎合1980年代人的口味,充满了卡通与时尚的味道。

  其他IT巨头自然不甘人后,也未雨绸缪开始涉足博客应用。2004年11月初,惠普继微软、SUN、Google、苹果以及IBM之后,亦悄然推出博客试验,希望在技术部门之间实现更好的通信。

  与此同时,从2004年下半年开始,大规模的博客运动在国内也开始发力。继网易首家开通并建设博客社区后,传统网站纷纷跟进抢占地盘,诸如搜狐、TOM以及和讯等网站,也都陆续推出了博客托管服务。新浪副总裁陈彤也向《全球财经观察》宣称,“新浪目前没有明确的博客社区,但马上就会推出这项服务了。我们要利用巨大流量以及自身的品牌优势,做一个尝试。”

  在刚刚过去的1月,Blogchina宣布全面并购blogdriver,又在这场“圈地运动”中迈出实质性的一步。此前,Blogchina总裁王俊秀在接受《全球财经观察》采访时曾经宣称,“并购是博客商业化运作的一个重要环节。Blogdriver在海外市场和生活感悟内容上颇有建树,技术力量又很雄厚,而这正是我们所缺少的,此次联手具有明显的资源互补优势。”

  博客“圈地运动”已经硝烟弥漫,可以预见的是,更激烈的战斗即将打响。

  赴宴

  当然,让胡之光倍感欣慰的是,他并没有在这场博弈中退下阵来。作为汇聚国内众多文学青年的博客网站,Blogcn曾因2003年的“木子美”事件而名声大噪,此后用户数和访问量便一路攀升,迅速奠定了霸主地位。胡之光宣称Blogcn目前的用户已经高达220多万。细究之下,实际数字可能会略有缩水,但它背后庞大的拥趸却是不言而喻。

  站稳脚跟之后,胡之光目前考虑最多的,自然是如何整装待发,去赴即将到来的豪华盛宴。

  毋庸置疑,当某种互联网潮流渐趋流行,对其的商业化预期自然在所难免,即便博客精神中最本质的成分是自由,仍不妨碍其吸引大量的投资者。

  通常来说,博客网站作为媒体平台,最大的价值就是能吸引特定客户,从而获得广告收入。事实上,Google不仅成立了专门负责博客注册的AdSense公司,还为登记在册的博客招揽广告客户,并依据点击率每月分红。

  然而胡之光说自己没有这么幸运,“我们虽然也在有选择地做广告,但基本上都是帮熟人做,广告量不多,广告费也很便宜,所以没有多少收入。”另一家实力强劲的博客网站——Blogbus的CEO窦毅亦向《全球财经观察》证实,广告目前还远不是博客的主营收入。

  这些模式在美国发展都很快,但基于消费理念的差异,并不一定在国内行得通。就Blogdriver原CEO卢亮而言,他认为自己比较看好的是移动博客,前提是“移动终端的性能正在不断提升,手机用户已经可以用手机收发彩信、浏览网站以及做更多的事情。”

  来自《移动和互联网增值业务投资环境分析2004》的一份报告显示,移动通信用户和互联网用户近年始终保持高速增长,2004年移动通信用户数达3.35亿,互联网用户达1.03亿,快速增长的用户数奠定了增值业务快速发展的基础。

  这也正是胡之光的初衷,Blogcn马上准备运作的,就是借移动博客打响自己商业化的第一**。胡之光表示,Blogcn即将推出的移动博客会先免费测试一段时间,等技术完全稳定后,再根据电信运营商的标准以及用户所选择的模式进行定价。

  对此,窦毅却并不看好,“移动博客只是一个尝试方向,但未必就是大的发展趋势。对用户来说,毕竟使用成本太高。”他称Blogbus尚未进行这项服务的开发,自己下一步则会向企业应用方面发展。

  “博客网站都在标榜自己的盈利模式。不论这种盈利模式究竟能否成真,只要有足够名声,还是能够吸引不少‘眼球’的。”IDC(中国)副总经理暨业务发展总监万宁在接受《全球财经观察》时做出如此评价。

  风险

  几乎和Blogcn同时,Blogbus也在上演着另外一场乔迁之喜。所不同的是,窦毅这次迁徙得更远,他把整个网站从河南省会郑州一下搬到了上海。

  “上海这边无论商业环境还是业内渠道,都比郑州具有更大优势。当然,还能获得更多投资方的支持。”窦毅说。在正式对外宣布之前,窦毅近日向《全球财经观察》透露,Blogbus已经获得维众中国投资机构(UCI)几十万美元的风险投资,并且将在接下来四五月份进行第二轮融资。

  这应该算是博客界最新的一项融资。 此前,Blogcn和Blogchina也已先后赢得来自IDGVC与软银亚洲等的青睐。

  Blogchina总裁王俊秀承认,该网站已经拿到了来自软银亚洲和盛大的第一笔约为500万元人民币的风险投资,并且正在与包括硅谷风险投资商在内的十余家机构进行第二轮接触。“新投资已经基本定下来,估计半个月之内就会签约。投资商还是在3家左右,一家主投资,两家辅助投资。”王俊秀同时表示,Blogchina今年上半年还会并购一两家博客网站,在融资后迅速整合,形成一个真正的博客门户。

  胡之光对风险投资则似乎有另外一层理解,一再声称“我们现在专注于完善业务,并不着急找风险投资。只有自身做大,才会有更多的合作筹码。”当然,这并没妨碍Blogcn成为第一家成功掘金的博客网站——早在2004年1月,IDGVC已向blogcn注入一笔可观的资金。

  IDGVC副总裁、合伙人章苏阳表示投资数额是个敏感话题,不过还是愿意透露一点新的动向。我们投一个企业的盈利预期通常在3到5年,也就是说,IDGVC还会对Blogcn继续投入,现在就在研究这个问题,不久便会有新的投资。”章苏阳说。

  如同当年“互联网新经济”高涨之时,这次“博客新经济”的目标也是风险投资商。 “从投资领域来讲,博客应该是一个风险非常高、回报也非常高的领域。”软银亚洲合伙人羊东在接受《全球财经观察》采访时称,“我们当然希望博客可以引领发展,至于博客将来的应用会集中在哪些点上,今天还很难去预测。”

  IDGVC的投资人也坦言,他们并没有特别看好博客,只是做一个尝试,先把这个市场做大。就目前而言,博客如何盈利不仅在国内,即便在国外也没有明晰的模式。也许,博客可能不会像1990年代网络泡沫那样轰轰烈烈,带来的经济效应还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第四篇:

  构建一个中国众多医疗、保险机构和国内消费者之间的桥梁

  爱康网:能否健康长大

  文|杨琳桦

  张黎刚在2005年3月15日的阳光中抵达上海,距离爱康网健康科技(北京)有限公司(www.ikang.com)在北京正式注册成立一周年零半个月。张黎刚此行,除了与上海爱康的两个合资方——上海创业投资公司与上海生物芯片有限公司进行日常的业务商谈外,还将重点筹备启动爱康在华东地区的整体推广和运作。两个月以后,专注于健康管理服务领域的爱康网将在华东区域全面铺开。

  张黎刚——这位中国互联网行业的元老之一,在1998年放弃了美国哈佛医学院生物医学博士学位转投“搜狐”创业、1999年放弃了搜狐产品总监的职位转投创立e龙网后,2003年5月再次放弃了“e龙”网站首席执行官一职,把自己押宝在了互联网和医疗服务的想象空间中。

  对他来说,每次放弃的理由都很简单——最大化地实现个人价值。“医药是继互联网和无线业务之后更大的金矿,我要把我个人的IT和医疗背景相结合,创造一个核心竞争力。”面对《全球财经观察》的采访,今年34岁的张黎刚已将爱康作为其毕生奋斗的事业。

  爱康起步

  根据张黎刚的介绍,2005年6月,爱康公司将进行第一次海外融资,此次融资金额在500万到1000万美元左右。虽然张黎刚表示目前不方便透露即将注入资金的风险投资机构,但他对《全球财经观察》透露:即将进入爱康的海外股东将不会单一,它们有可能是美国顶尖的金融机构、美国顶尖的健康管理公司机构投资者、美国顶尖的IT公司投资者,以及美国顶尖的风险投资机构。“当然,从我的标准出发,我只会选择那些会帮助爱康成为一个有10亿美元市价值的公司,而不是寻求短期回报的投资者。”

  爱康网的第一次大规模资金动用发生在2003年12月。当时,爱康在北京、上海和杭州共投入了金额2000万人民币。此项资金包括爱康创始人的自有资金,上海创业投资公司、上海生物芯片有限公司以合资方式建立“上海爱康”的投资,以及爱康公司杭州加盟者杭州塞米克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的资金。此次融资并未有海外风险投资机构的介入,其中的海外资金来源——海外投资机构ShanghaiMed.Inc出自张黎刚本人。

  在爱康的发展扩张中,张黎刚似乎并不排斥合资、收购、加盟等形式。有鉴于公司在融资之后股权通常会被稀释,张黎刚向《全球财经观察》肯定了爱康公司创始人和管理层必须“绝对控股”。如果出现类似“稀释”的情况,爱康将以“少融资”和“公司管理层个人再追加资金”应对。

  这是一个拥有广泛医疗服务背景的管理团队。作为曾先后担任“哈佛医学院研究生会”主席、“哈佛中国评论”总裁与出版人、搜狐产品总监、e龙网首席执行官和上海医学生命科学研究中心有限公司董事长的张黎刚,在爱康公司身兼董事长和首席执行官两职。

  而张的夫人黄飞燕,曾在e龙、美国强生、IBM(Informix)和美国IDG拥有10年之多的市场和销售经验。黄飞燕在2004年6月正式离开了“e龙”市场和销售副总裁一职,担任爱康公司的首席营销官。正是这位波士顿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的毕业生,在7年前促成了张黎刚和搜狐总裁张朝阳的相识相知,为张黎刚投身中国互联网打下了基础。

  爱康团队的第三位管理层是首席策略官汪勇进,他曾任职于智威汤逊(JWT)、恒美(DDB)、电扬(DYR)、电通(DENTSU)等公司。据张黎刚介绍,原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务处处长胡毅煌在2005年1月加入爱康公司,成为爱康的第四位管理层成员——负责爱康网健康事业部。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的研究生院院长汤马斯罗伯特教授,则担任爱康公司的首席科学顾问。

  目前,爱康已在北京、上海、浙江、江苏等省市布开网点,在张黎刚的目标中,到2005年底,爱康公司将把疆土扩张到国内的10个重点省市。

  怎么赚钱

  “爱康公司是中国首家提供360度管理的服务机构,为个人和公司客户提供全面的健康管理服务,并为医疗机构提供健康管理服务以及客户关系管理的解决方案。”

  不难理解,张黎刚把e龙网的经营模式揉入到了爱康网中。e龙网和携程网的商业模式是作为中国众多酒店、航空公司、旅行社和几百万潜在客户的中介平台,而爱康网同样要构建一个中国众多医疗机构、保险机构和国内消费者之间的桥梁——在体检、就医、咨询和保险等各方面提供给客户个性化的医疗解决方案,同时帮助医疗机构做营销。而这两个主体也是爱康网的主要收入来源——一方面会向客户收取会员费,另一方面由医疗机构向爱康网支付佣金。

  但是张黎刚向《全球财经观察》坦言:目前,通常向中国国有的医疗机构收取佣金还做不到,此项收入主要来自私有的医疗机构。在收入模式上不乏具体的游戏规则—— 一些不能向医疗机构收取佣金的,爱康网收取会员费;如果医疗机构可以提供大量佣金,爱康网则会降低其会员的会员费,甚至完全免除。

  通过网站平台,爱康网把目前的业务分为了3块:个人健康管理、企业健康管理和提供医疗服务解决方案(医疗机构的客户服务系统)。除针对普通人群的一般会员,爱康还开发出两个分别针对高收入人群和妇婴保健的俱乐部。根据爱康公司提供给 《全球财经观察》的数据:截至2005年2月,爱康网已拥有会员20万人次。而根据会员等级的不同,他们的入会价格也分为几十元到上万元不等,他们可以享受到爱康网包括健康信息、体检、健康评估、一对一的健康专家咨询、就医绿色通道等不同服务。

  “我们已经有一些固定的企业会员,比如从事出版业的麦克劳-希尔、北京仲裁委员会、方正集团、空中网和麦肯锡等公司;有民营公司、外资公司,也有政府部门。”张黎刚的目标是——在2005年底达到50万会员。

  事实上,爱康并非是中国第一家涉足健康管理的公司。但张黎刚认为,其他公司多数依托医疗机构建立。健康管理公司和医疗机构是伙伴关系,如果医院自身成立健康管理公司,将和医院的自身利益存在矛盾——健康管理针对亚健康、高危人群提供预防服务,对病患者提供健康生活指导和就医的绿色通道;而如果医疗机构把主要精力集中在预防,医院就将失去效益。张黎刚强调,爱康本身不拥有医疗机构,也不做行医治病的工作,只通过网络平台负责桥梁和管理。“中国有6亿人处于亚健康状态,你说这个市场有多大呢?”

  中国的健康保险业务,在过去多作为人寿保险的附加险,和人身保险一起出售。据中国保监管会统计:从2004年1月到11月,中国的健康保险保费收入为241亿元,同比增长10.1%,占人身保险业务的8.1%。也正由于健康险业务的迅速增长,中国保监会在2004年12月正式批准了中国人民健康保险、阳光健康保险、正华健康保险和昆仑健康保险4家专业健康保险公司,这4家公司在2005年将挂牌成立。据张黎刚介绍,爱康网与他们都保持着密切接触,一旦其展开业务,爱康就有相应的服务体系为其被保人提供服务。

  “在美国,健康管理公司的服务对象是大众,而直接客户却是健康保险公司。”因此,张黎刚认为,从产业链角度看,美国的健康管理公司仍非主角,但在中国,健康管理却有此机会,或者作为一个很好的卖点,独立成为一个产业。

  根据爱康公司向《全球财经观察》提供的资料:在2004年,爱康实现了销售收入几百万人民币,而张黎刚预测2005年的销售额将在几千万左右。“前3年,我希望公司专注于扩大规模,实现赢收平衡。”之后他的下一个目标是——到2007年销售额突破3亿,并在2008年正式进军美国的纳斯达克。

  潜在风险

  赛迪顾问通信网络事业部的分析师张林强认为,爱康模式的风险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其一,维护客户忠诚度;其二,维护好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的服务。在她看来,如果爱康网能够成功解决这两个问题,将有一个不错的市场前景。

  面对《全球财经观察》的提问,张黎刚的风险顾虑显然并非落在爱康网的商业模式上。“可能会产生一些潜在的医疗纠纷,在鉴定医疗服务质量的时候会存在一定风险”和“当爱康的会员达到几百万时,如何能在爱康的网络服务质量上实现个性化服务保证”是他的担忧。但他同时强调,爱康网始终会坚持“本身不提供医疗服务,所有医疗服务都通过医疗机构提供”的模式。

  这也就是说,爱康网将坚持不落地的原则。张林强针对此认为,这恐怕是爱康网在将来发展过程中会面临的一个很大矛盾,即如何在追求规模效益的同时,达到在网络医疗服务上的控制力度。

  第五篇:

  收购传闻不断,上市遥遥无期, 五岁的阿里巴巴已经到了极限?

  阿里巴巴的十字路口

  文| 杨琳桦

  阿里巴巴似乎正站在一个十字路口。2005年新春伊始,这位“快乐的青年”遭受了来自外部的一系列冲击。3月1日,互联网开始流传“以收购见长的TOM在线将收购阿里巴巴”的相关报道;3月2日,慧聪网(www.hc360.com)以“侵犯域名权利”为由向杭州市中级人民法院起诉阿里巴巴(www.alibaba.com.cn);之后,北京又开始盛传“阿里巴巴的第二大股东软银(SOFTBANK CORP)正就eBay收购阿里巴巴进行严肃的商谈”一事。

  或许,发生在2005年2月19日中国互联网历史上最大的一起并购案——盛大强势切入新浪——激发了人们的想像力。但在这些传闻的背后,值得关注的一个事实是——靠风险投资起家的阿里巴巴已过“五岁”,这通常被认为是风险投资商们的心理极限,而阿里巴巴迟迟未上市,甚至未在其长远的战略规划中提出明确的上市时间表。

  阿里巴巴创始人、董事会主席及首席执行官马云在接受《全球财经观察》采访时,坦言坚决不会出售阿里巴巴,并一如既往地表示阿里巴巴近期不考虑上市问题。

  但是,阿里巴巴有可能被收购的传言,却已在阿里巴巴员工内部进行着小范围的流传和争议,他们似乎已部分感觉到了马云的焦虑。一位阿里巴巴的员工在接受《全球财经观察》采访时语气肃穆:“即使这些传闻属实,我相信马云也能将其化解过去。”

  马云的压力

  阿里巴巴与慧聪网之间的纠葛,在三日之后的3月4日落下帷幕。杭州市西湖区人民法院以“证据明显不足”驳回慧聪网的起诉,不予受理。

  此前,慧聪网在发现其“www.hc360.com”的域名指向了“china.alibaba.com”后,便以“涉嫌侵犯慧聪网域名权利”为由起诉阿里巴巴,阿里巴巴以“纯属炒作”回应慧聪网。根据专业人士分析:域名的实际使用和域名指向直接相关,其主动权在域名注册人,被指向网站的所有人或管理人基本无法控制。

  虽然该事件很快地尘埃落定,但根据《全球财经观察》获得的信息,马云在阿里巴巴内部网上看到员工谈到此话题,曾亲自跟帖——提醒员工要正面对待阿里巴巴将陆续面对的各种竞争,并再次强调了为客户服务是阿里巴巴最重要的事情。

  而事实上,“阿里巴巴将被收购”的类似传闻恐怕是让马云更为头痛的事。丢失了阿里巴巴,也就是丢失了淘宝——作为中国电子商务的教父,马云此时的压力恐怕不能与外人所道。2005年初业界开始流传,称TOM在线上市后股票走低,而门户业务无法与此前的几大门户相抗衡,无线业务因国家政策调整态势低迷,所以急需一个新的切入点,而目前一路走俏的电子商务很有可能是下一轮上市热潮的主力军。但TOM在线向《全球财经观察》否认了收购阿里巴巴的传言。

  随后,eBay易趣和软银中国风险投资基金在接受《全球财经观察》采访时,也相继否认了“软银将向eBay出售阿里巴巴”的传闻。按照该传言版本,软银可以影响的股东股份总和很有可能将超过阿里巴巴总股权的一半,马云有可能无法完全主导阿里巴巴董事会。

  软银中国风险投资基金总裁薛村禾向《全球财经观察》表示:“软银绝对不会从阿里巴巴撤资。”近年来,为弥补投资宽带所带来的巨额亏损,软银董事长孙正义相继卖掉了UT斯达康、Yahoo、网上经纪公司ETRADE的股票,但阿里巴巴似乎是个例外,马云与孙正义之间近乎神话的“一见钟情”似乎还要持续缠绵。

  2004年初,携程在美国纳斯达克成功上市,从而掀起了中国互联网的第二波上市潮流。而阿里巴巴对此始终态度延宕。但无论马云是否愿意,2005年围绕阿里巴巴的众多传闻再一次将阿里巴巴的上市问题提到了桌面。

  2004年底,马云在接受《全球财经观察》采访时曾表示阿里巴巴随时可以上市,但目前不想将老虎暴露在聚光灯下。赛迪顾问通信网络事业部的分析师张林强认为,马云不想上市的说辞恐怕有些牵强,而阿里巴巴持久不上市的另一个后果是,该B2B模式在拖延时间越长后,相应投资者看到的实际效果恐怕也会越多。

  阿里巴巴放眼世界始于它创业的第一日,当时它的注册地址、员工和名声都远在美国。当国外将其视为继雅虎(门户)、亚马逊(B2C)、eBay(C2C)之后的第四种互联网模式(B2B)时,阿里巴巴在国内还不见经传,直到2001年底才回到中国发展。

  汉理投资咨询董事总经理钱学锋在接受《全球财经观察》采访时肯定了阿里巴巴,他认为马云找到了一个适合中国市场、客户需求和自身公司特点的模式。钱学锋曾担任软银中国创投基金副总裁,与马云甚熟。但是,也有业界人士猜测阿里巴巴迟迟不上市的真正原因,与美国投资者可能并不看好阿里巴巴这一极具中国特色的B2B模式有关。

  阿里巴巴“中年”发力?

  虽然马云立志将阿里巴巴经营成一个百年老店,但对于一个五年还未上市的互联网公司来说,阿里巴巴似乎已“人到中年”。

  如何保持并激发阿里巴巴的生命力,马云对此应该已有所规划。事实上,早在去年9月过完“生日五周年庆”的阿里巴巴,已宣布将从“meet at alibaba”的定位全面转型为“work at alibaba”。近日,阿里巴巴公关部相关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向《全球财经观察》透露:今年对于阿里巴巴异常关键,阿里巴巴的传统业务将进入高速成长期,同时将有大量业务进入新领域。

  3月10日上午,阿里巴巴正式开始了“搜索关键字竞价”的运作。马云对此阐释:竞价是阿里巴巴考虑了两年的产品。阿里巴巴在三年前推出“诚信通”,目的是为让诚信的商人先富起来,而3月10日推出的“搜索关键字竞价”将用市场机制行为,向诚信通客户提供更多的产品使其致富。

  据阿里巴巴公关部相关负责人介绍,阿里巴巴的“关键字竞价”是在阿里巴巴关键字搜索结果排名的一种固定推荐位。其具体操作模式是,诚信通会员通过“16000人民币的一口价”或“相互抬价”的方式竞拍以获得“三甲标王”,中标会员的供应信息将在一个月内持续固定在前三位出现。

  此次“关键字搜索”,覆盖了阿里巴巴36大行业的所有热门关键字。根据阿里巴巴提供的数据,在活动推出半小时后,已有12631名客户在网上进行了报名,涉及关键字达到11496个。可以设想,阿里巴巴目前拥有的网商达600万之多,这是一个具有想像力的市场空间。根据网商直奔生意的初衷,这或许是网络“注意力经济”最典型的体现。

  3月17日,阿里巴巴又正式推出了 “拍卖企业库存”。而在此之前,阿里巴巴和中国工商银行刚刚达成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根据协议的规定,双方将在原有的合作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与拓展双方在电子商务支付领域的合作力度和范围,彻底解决困扰中国电子商务的支付瓶颈难题,而“支付宝”也可能因此成为中国最安全、最快捷、最普及方便的电子商务网络支付产品。

  根据《全球财经观察》从阿里巴巴处获得的数据:自2005年2月2日“支付宝”完成功能研发和升级工程后,通过“支付宝”产品完成电子商务交易的数量和规模急剧上升。在2005年2月底的一周时间,在淘宝网每天仅通过“支付宝”达成交易的成交金额,平均在350万人民币左右。阿里巴巴因此预测,因为没有春节长假的因素,3月份“支付宝”的日成交量将会创造新纪录。

  毫无疑问,马云在2005年还将持续发力,他将如何开发互联网的“阿里巴巴宝藏”,是中国互联网将持续关注的大事。

IT业界新闻热门文章排行
网站赞助商
购买此位置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文档一览 |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3-2024 电脑爱好者 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09059398号